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故事> 我为什么不答应父母去养老院
  • 我为什么不答应父母去养老院
  • 2021-11-22 02:22:57
  • 国学君按

    孝顺是风过之后的几片叶落,是无法等待的匆匆;孝顺是蜡烛上的微微灯火,是燃烧后化为灰烬的冷漠;孝顺是日月接替时的黄昏,是接力棒传递的希望。孝顺,就在身边。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这句话永远都是真的,无论父母多老,孩子多大。



    安徽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了,患上了胰腺炎。本来就年老体弱,谁没个大病小病的?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照顾自己并且治疗费全出,大儿子却不闻不问,不仅医疗费不给,连生活费都没有。


    小儿子却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自己大哥已经成家立业,家庭责任很重,自己还单身一人,自己把母亲照顾多一点也应该。


    可老太太却觉得自己对不起小儿子。


    于是在某天晚上,趁着儿子熟睡,老太太独自出门,,一头扎进了冰冷的河水,以为这一去儿子就一身轻松了。


    幸好路人及时发现,警察及时赶到,才从水里救出了垂死的老人。可是老人被救以后,泣不成声,不停重复这样的话:


    “我生病了,儿子负担太重,我活着是负担。”


    虽然不想盖帽子,但老太太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孩子还小,父母的作用就是养育孩子成人;


    孩子长大了,如果自己再也不能承担家庭责任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没用了,那还不如一死了之,也算是对孩子做出的“贡献”。





    《奇葩说》最近出了一期,节目的辩题是:如果父母和老伙伴要去养老院,作为孩子你会支持吗?


    撇开该不该支持这样的争议,马薇薇道出了一个社会现实:


    “我们特别懂事的父母,在感觉到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懂事儿地做出一个选择,就是离开这个已经经营了六七十年的家。”


    我们经常称赞中国的孩子很懂事,其实,没有懂事的父母,哪里教得出懂事的孩子?只不过对于父母的“懂事”,其中裹夹着多少无奈和辛酸


    大家看看《桃姐》就知道了。


    桃姐与罗杰虽然只是主仆,但一个是年过四十依然独身、再无其他亲人的少爷,一个是已经在这个家服务五十多年的佣人,他们的关系,不是母子,胜似母子。


    罗杰想要吃牛舌:


    “我已经很久没吃过牛舌了。”


    桃姐摊开手,直截了当地说:


    “既然这么久没吃了,就别再吃咯。”


    但是桃姐第二天还是悄无声息地买好材料,准备妥当后开锅:焯水,调料,烧煮,慢炖,一步一步煮出最够味的样子。


    这是桃姐持家有道最充分的证明。


    可是煮完牛舌不久,她就中风晕倒,被送进医院。罗杰赶过来看她,想给她请个佣人,桃姐突然提出自己要去老人院。


    “老人院多少钱?”


    “你喜欢住老人院吗?”


    “是呀,老人院多少钱?”


    “那倒不用,我帮你出吧。”


    “不用,我有钱,我自己付。我有钱。”


    她哪里舍得离开这个家?她何尝不想让“主人”帮自己出钱?只不过是不想麻烦“主人”罢了。


    其实,在如今中国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大多扮演着桃姐这样的佣人角色,为子女这个“主人”任劳任怨,不求回报。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还是会有家长的尊严,可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心理的强弱开始互换:孩子越来越茁壮,父母越来越蹒跚;孩子的心理也越来越独立,父母越来越脆弱。


    以前孩子一天给父母问三百个问题,父母再累,总会耐心解答,不抱怨恨;


    现在父母一天问孩子三个问题,孩子都会嫌烦,进而喝斥父母,从来不觉得心有愧疚,反倒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越来越小心翼翼,不敢说错一句话,不敢做错一件事。


    孩子真的怨恨父母了吗?肯定不是。就像桃姐的“主人”罗杰,虽然没有给桃姐什么好脸色,但真出了什么事,还是非常愿意担当起做“孩子”的责任。


    正是因为爱意浓,所以责备深。但一方的责备,容易让另一方误会:


    我真的不该打扰孩子了。


    多少家庭伦理悲剧的发生,不是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赤裸裸的互相埋怨与攻击,而在于这种爱意表达的错位





    有的父母被逼离开孩子,当然也有父母很有能力,愿意自己独立生活。


    有个知乎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他的父母非常洒脱,从小到大最喜欢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啥时候才能脱手啊。”比如请他们带孩子,他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你给我找了多少事!”


    一旦孙子长大了,他们又可以恢复以前的生活,半年在家休整,半年出门旅行。


    当儿子提出他们一定要跟他住,起码也得住一个小区,一碗汤的距离,他们嗤之以鼻,理所当然地提出自己住:


    “我们有钱有房有养老金,要你的干嘛。”


    因此,他们自己找了个养老小镇,环境幽美,医疗设施也完善,周边房价也在蹭蹭往上涨,周围都是同龄人,每天玩的都是新花样,生活有滋有味,一群老年人就像焕发青春一样,还跟儿子说:


    “你如果非要和我们一起生活,就到这里来和我们一起住。”


    儿子看到父母如此独立,心情虽然有点空落,但总体还是支持。结果有一天边开车边跟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她还是说漏了嘴,说爸爸现在在住院。


    他立马连车都开不稳,询问到底怎么回事。


    他妈说:“当时我真的慌了神,就一个人,也没别个帮手。”


    “那你怎么不告诉我!”


    “告诉你你也来不了,还让你担心干嘛。”


    “我最起码可以帮你拿主意啊。”


    最后他妈叹了口气,说:“也对哦。以后咱们还是得住一起。不住一间屋子里,最起码也得是一碗汤的距离。”


    儿子故意讽刺说道:“你们不是很牛,不要住在一起的吗?”


    “不行了,老了得在一起。”


    老人是人,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但最重要的属性还是老。即使多么想放飞自我,多么想特立独行,老了就是老了,很多事情,就是有心而无力。


    住养老院,跟别的老人在一起,也许可以得到更专业的照顾,更对等的交谈;但跟孩子在一起,得到的却是贴心的照顾,看到的是生命的热闹,老年的心境,也能一点一点延缓。





    在那一期《奇葩说》里,范湉湉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她爸问她:“女儿,你想要怎样的父女关系?”她回答说我想要朋友那样的关系。于是范爸爸真的像朋友一样,给女儿足够的自由,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怎么打过电话。


    结果有一年大年三十,范湉湉回到家里,发现爸爸妈妈两个人都不在,去旅游了。她立马打电话给父亲,说出了自己的被忽略的感受。


    她爸问她:“你现在不是挺好的吗?”


    她狠狠地说:“我不好,我非常不好,我一点都不好。我需要爸爸妈妈。”


    爸爸哄了她整整一个月,最后说:“好,我错了,我现在决定做回你的爸爸。”


    于是他重新做起了爸爸的职责:经常去女儿家看她,给她看小猫,逢人就说自己现在是一个特好的爸爸。


    父母以为我们长大了,可以离开我们,但对于子女来说,没有父母的家,哪里还是自己的家?


    蔡康永说:“老人比我们多的是什么?老人比我们多的是人生的历练,你看过的东西他都看过了,而他看过的东西,我们还没看过。


    他们现在想要选一个他们还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我们所说的美好的家庭生活也好,含饴弄孙也好,家人互相争吵、完了依然在一起也好,他们都经历过了。”




    父母,正因为你们经历过了这些:


    我们失恋了、失去工作了,正对人生前途迷茫,你们可以告诉我们路在何方;


    我们生小孩了,不知孩子哭了闹了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从旁指点一二;


    我们病了,累了,希望有个归宿,家里永远亮起你们还留着的灯光。


    你们说:你可以来养老院看我,我给你意见。


    不,很多时候这不是意见的问题,而是一种归属感的问题:父母在身边,就是我们最大的归属感,也是我们最牢靠的安全感。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可是我们永远都知道:无论我什么时候倒下,都有父母守候着我们,紧紧地把我们抱住。


    这就是家存在的意义。


    爸,妈,爱我,别走!


    作者:国馆文化

    主播:南风,一个爱声音的条子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蒋勋讲中国文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