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方式> 在澳洲养老院做义工的收获
  • 在澳洲养老院做义工的收获
  • 2021-05-14 04:01:43

  • 前几天看到一位朋友写的在临终关怀医院工作的帖子,受启发,自己在悉尼一家华人养老院每周做义工也快半年了,这半年的经历也有不少启发,所以也写出来分享一下。

    有一个人生是否幸福的说法,叫做怀着欣喜的出生,带着尊严离去。在中国时我也在养老院做过义工,是民办低收费的养老院,在那里感觉仅是能维持基本生命而已谈不上什么生命质量。而这里的老人院我觉得可以达到有尊严的活着的状态。

     

    这家老人院是high care,老人的平均年龄已经85岁以上,一半以上要用轮椅或者是辅助行走的工具。据这里正式员工讲这家老人院综合条件在澳洲老人院中属于中等,但我觉得条件已经非常好了,饮食每天六餐,早中晚正餐,还有上下午茶夜宵。住宿有单人间到三人间。有工作人员给每天洗澡,定时大小便,每天都安排有不同的活动,有义工来歌唱表演,有外出饮茶,拜神或者其他宗教仪式等等。

     

    因为这里老人年龄都很大,所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DementiaDementia以前译作老年痴呆,因为痴呆这个词有贬义,所以现在也有叫做失智症,阿兹海默症之类。据说失智力75C7现在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低龄比如30岁也有发病,具体原因不详,可能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大量无线设备的使用等等。一般来说老人经常勤动脑会延缓发病,但这个也不是自己可以避免的,比如华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就患此疾病,颁奖时已经症状很严重了,按说诺贝尔获奖者应该经常的用脑子吧,而且他年龄并不大,也就70出头症状就很严重了。

    所以这个就像养生一样,尽量按照健康方式去生活,但是做到健康生活方式,并不是就一定可以完全避免疾病。

     

    到底住养老院好不好,我觉得如果老人生活可以自理,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家人距离也不远的前提下,肯定是居家养老比较自在。如果生活不能自理,比如瘫痪,行动需要轮椅,或者Dementia症状比较严重了。这种情况下去养老院得到的照顾反而比在家里要好的多。第一因为对于这样的老人的看护,家庭很难有这样看护的物理条件,比如用轮椅的老人,出于对老人和看护者安全的角度,在去厕所,上下床要使用起重机lift;床需要是可以摇起来的床,外出时的车子上也要有lift能把轮椅直接抬起,车上空间可以直接固定轮椅等等。普通家庭不太可能装备这些设施。饮食上老人要少油少盐,糖尿病人还有很多饮食禁忌,有的需要流质食物,居家的话这些都要单独来做。所以如果这样的老人居家养老的话需要有家人专职在家陪伴,而且仅一个人专职陪伴都非常非常累,如果能达到养老院的照顾标准基本需要两个专职陪伴的人,这在绝大多数家庭都不太现实。

     

    好多人担心的是在养老院老人会受到虐待,从我了解的情况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护理人员虽然因为非亲非故,不可能做到满怀爱心,但可以提供标准,职业化的服务。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亲人时间长了都会缺乏耐心。我觉得对于不能自理的老人长期来说在养老院得到的比家人的照顾还要好。因为照顾者是三班倒班的,他们每周工作有上限时间,工作一段就会得到充分休息所以他们在工作时能保持好的工作状态和心情,但在家里如果照顾者平时还有工作,休息时要照顾老人,自己完全没有喘息和放松的时间,即使有血缘关系也不可能长期提供高质量的看护。

     

    当然在老人院也会有服务不能及时响应的情况,比如刚吃完饭上厕所的老人多,老人上厕所解大便又比较费时这时候只能根据他们的经验来安排优先次序,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手同时满足老人的需求。还有的就是有患dementia的老人可能脑退化的部分是影响到对吃喝感受的中枢,就会出现刚吃完老人又要吃,其实是饱了,但大脑感受不到,这时候看护也不能响应老人要求,但这都不是虐待。有家属探视时只看到了老人要吃的为什么看护不给,会发生误解。其实原因是刚才说的那种原因。

     

    人应该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哪怕是看肥皂剧和打麻将这种,有兴趣爱好的老人在里面就比较安静,也比较好安慰,可以看看书,弹弹琴,打打麻将一天就过去了。最怕的就是什么爱好都没有的老人,电视也不看,报纸也不看,麻将也不打,总需要有人围着他团团转,这样的就比较耗人。

     

    看到这些人老了之后的状态敦促我在年轻和行动方便时去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去旅游去创业,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等等,一定不要等所有条件都ready了再去做,所有条件都ready了时间就不ready了,年轻时尽情探索过,老了才有丰富的回忆,会少抱怨和怨气。

     

    人是高等动物,精神的东西褪去剩下的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动物需求,这在人在小的时候(婴儿期)和老的时候(临终前)非常明显。老人的需要就是吃喝拉撒,身体皮肤接触和抚慰。因为法规要求,在老人院除了医疗需要和清洁需要,不可以太多接触老人身体,因为要是被投诉会很麻烦,但义工可以用精油帮助按摩一下老人胳膊。我发现帮助按摩胳膊时老人都很安静也很享受。老人最需要得到的是家人的陪伴和身体接触,这些是老人院工作人员不能提供的。而我看到不少家庭探访老人会买奶油蛋糕,白斩鸡,戴个生日帽子一家人拍照片,其实这些不是老人最需要的。如果爱和孝顺老人就多陪伴和做一下精油按摩,这些是工作人员不能给的。而奶油生日蛋糕好多老人都不可以吃或者吃了对健康并不好。

    其实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去老人院做一段义工对自己人生应该很有帮助。人们花大价钱去找大师算命,不就是为了能知道自己的未来。但前一段连大师也被抓了,说明大师连自己的命都算不出来,更何况他人。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人的人生未来里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影子。如果那些们能知道自己老了以后就是这个样子,也许就不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贪钱了。在养老院的老人,从举止做派和探视者的情况,能大概感觉出来其中有些也可能在原来的圈子里是有一定成就的,但走到人生这段旅途的时候,什么金钱,权利,地位,学识都没用了,都赶不上能吃能睡能走路痛快。

    看不少朋友回帖,我又想到一些感悟,没太多条理,就是罗列一下。
    1)在自己清醒和有能力的时候提前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好,尽量安排好。中年人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且不少自己都是独生子女。身边朋友已经遇到几例父母退休后突发急病,然后生活一下就陷入特别混乱的状态。父母受党教育多年,相信了养老靠政府,不买医疗保险也不积极锻炼身体,等有了大病,才发现政府只管报销多少,剩下的自己想办法吧。这时候想找政府也找不到,因为政府是个抽象名词,需要你尽义务的时候每个部门都代表政府,你要求权利的时候,你却抓不到一个政府来负责,所以只好抓自己的子女。一家人对这些事情在经济上,知识上都毫无准备,一下就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所以如果能在45十岁时对这些就留一点心,给自己在未来医疗养老上有所储备,并且提前和家人都交代好,如果真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从容多了。另外把自己养老的问题规划好,也是给下一代松绑,能够让下一代去更自由的探索自己的人生。我们中国人文化上探索精神开拓性非常不足,你看人类对于陆地,海洋,空间的探索历史中,中国人的贡献非常少,这可能和儒家的思想个性有关,比如谈到孝道有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你想如果真的是这样,父母在的时候不远游,等到父母不在了自己也老了,想远游也游不了了,而自己的下一代又是继承父母在不远游,所以整个民族都不出去,只能守着家里一亩三分地。其实人在青中年的时候,正是应该尽情探索世界和人生的时候,这时候如果因为沉重的孝道义务,把他们束缚在父母身边的话,他们也一辈子失去了探索自己独特人生的机会。我和自己孩子交流,你成年后可以自由探索自己的人生,也许你觉得你最喜欢的居住地在非洲,那你就去,不用考虑父母,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你也不要指望着父母给你买房子之类,因为那也是你自己的事情。
    2)认真思考一下有关死亡的问题。中国文化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死亡的忌讳,非常忌讳触碰这个话题,所以碰到个数字4都要心惊肉跳半天。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文字记载历史几千年,再伟大,富有和有权势的人都罕有活过百岁的(大部分长寿过百的都不是富有,有权的名人)这就是自然规律,不是人能够对抗的。所以不谈不想,不能阻止或者延缓这件事情的发生,认真去谈论思考也不会提前招来祸端,反而会让自己或者家人面对这事情的时候心态更为平静和从容。网上有一个耶鲁大学的公开课,课程名称就叫《死亡》30多节课就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我自己看了十几本有关于临终或者死亡的书,也没搞透彻这件事情,因为彻底经历过明白这件事情的人,已经没法写书了,能写书的最多也就是接近过这事,自己从来没经历过,好多还得凭想象,所以这事情说不透彻。但看完这些书也有不小的收获,就是人如何克服面对死亡的恐惧,那就是充分的活出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有完全的绽放和展现,也就是这辈子活得值了,等到死亡来临时就没有那么恐惧和不甘了。所以人要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钱、权,美女,或者亲情,爱情;都没关系,只要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在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就去积极的追求和争取。前一段去玩了一下滑翔翼,在我前面是一对中年夫妇带孩子来玩,孩子玩的时候那个父亲非常兴奋,感觉比他孩子兴奋多了,他孩子反而没有什么表情,他一边不停的上蹿下跳的拍照,一边赞叹说这个爽,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自己不去亲自体验一下,也许是因为身体原因的限制,不能去玩了。因为这个对体重,以及一些疾病是有要求的。但我想10年前他应该是可以玩的,那时候如果他尝试了,那在这点上就没有遗憾了。反正我玩过之后也没觉得多特别,但如果我没有尝试过,而等我老了又不能去做了,看到别人飞到天上,我肯定会非常的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