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方式> 国内养老院价目现状:每月花销过万,北大教授卖房也要去住,你会考虑么?
  • 国内养老院价目现状:每月花销过万,北大教授卖房也要去住,你会考虑么?
  • 2023-06-05 13:39:33

  •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住进养老院已经两年多了。


    2015年6月底,钱老带着老伴来到北京昌平一家养老社区。这里环境不错,房间大概有100多平米;服务也贴心,护理人员看起来训练有素。他们决定,余生......就在这里养老了!


    满意的条件背后自然是不菲的价格。不包含其它费用,这里,仅住宿费即为每月两万多人民币。


    为此,老两口卖了原来的房子。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老先生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钱老的这一决定,。


    对此,钱老却淡然回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我的想法。”


    他认为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住进养老社区后,他和老伴都不用再为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琐事操心,“每天只用做3件事儿,第一休养身体,第二写作,第三跟朋友聊天。”


    养老院:想不想去?还是不得不去?


    事实上,能像钱老般,自主选择“潇洒”入住养老院的案例只是少数。


    因为不是每对夫妇都像钱老夫妻一样没有子女;不是每位老人都能拿到一级教授、;不是所有人都在北京有可以卖出高价的房子。


    更多普通家庭,正陷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子女人到中年,小家庭与事业尚且自顾不暇,无需啃老或将父母“用作保姆”已属孝顺,要做到何事必躬亲,让老人在无微不至的陪伴下颐养天年,简直难如登天。


    这一点,对于子女离乡发展的老人来说格外明显。


    他们费尽一生心血培养出来的“骄傲”,在养老问题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败给现实。


    在上海金色港湾老年公寓里,住着一位70岁高龄的卧床老奶奶。她唯一的女儿,已经定居加拿大多年。由于工作和孩子的牵制,女儿无法常常回国照看母亲,因为语言和手续的问题,母亲也无法到加拿大跟随女儿生活。


    于是,女儿只好把妈妈安置在老年公寓,由护工护理。每年只有在缴费的时候,才能带齐一家人漂洋过海,回来见老人一面。


    于是,不懂中文的洋人女婿至今也只会两句中国话:“你好妈妈”和“妈妈再见”


    ----这就是老人卧床一年,眼巴巴等来的唯一一次团圆。

    养老院:想去未必去得起

    随着全球步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蕴含巨大商机已成为共识。


    海内外许多高端养老机构、甚至养老小镇如雨后春笋般丛生,从住宿到安保,从医疗到休闲,从人文气息到自然景致,都配套完善、堪称一流:


    德国“福利德纳村




    中国“乌镇雅园




    优雅的环境、周到的安排一定程度打消了老人“被抛弃”的感觉,一些如钱教授般“前卫”的老人甚至愿意主动尝试入住。


    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他们那里入住的老人中,高校退休教师最多,占了一半左右,复旦、同济、交大、华东理工、上海音乐学院的都有;


    其次是退休医生,大约占1/3;此外还有公务员、、华侨家属等。


    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首页


    只是,养老院不是你想进,想进就能进。


    所有接触过养老院的人都知道,公立养老院的性价比最高,但“不好进”;私立养老院没门槛,却是“一分钱一分货”,看着满意的都“进不起”。


    据媒体报道,全国标杆公立养老院——第一社会福利院,仅能提供1100张床位,排队登记的老人一度超过1万人。一位业内人士称,“1万多人排队,每年只能入住几十位,即使按100人算,也要等上100年。”


    养老院平均价目表

    (图自凤凰WEEKLY)


    上流社会不必考虑这个问题,钱花到位,自然会有足够多的人,在足够宽敞的房子里,足够贴心地照顾老人,这根本不叫问题;食不果腹的人也不必考虑,他们只需要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


    而大多数人,恰恰是可以无虞生存,却无法任性生活,在反复挣扎的那部分。

    请帮他体面地度过晚年


    其实,你有多大能力,在面对何种困境,做父母的岂会不知?


    不过是希望他们在体谅你的苦处时,身为儿女,也多了解下他们的内心的恐慌与无助:


    一向乐观的靳奶奶,5年前确定儿女定居国外,自己在国内生活后,开始考察养老院,把自己能自理时住哪儿,失能后住哪儿,什么时候卖房,甚至连遗嘱都立好了,才稍微觉得安心;


    身体康健的马爷爷,不知从何时开始,特别关注电视里一些独自在家,发病或猝死的案例。他要常常和身边能找到人的亲友保持联系,建立应急“联络簿”,因为不知道电视里出现的情况如果自己遇到,有没有人会来帮自己?


    设身处地过后,就不难知道,老人从没有要求过锦衣玉食,也从不想成为你的负担。


    他们唯一的要求,只是“体面”的度过晚年。




    能顺利地吃饭、穿衣是体面;能规律地洗澡是体面;能不时出门遛弯是体面;能有个三五老友,喝口茶打声招呼是体面......



    老人家的心理格外脆弱敏感。体面,便是在保证其基本的物质需求上,令他们“心安”。


    因此,大费周章将父母接到国外,令他们在陌生环境中迷失自我未必就是有心;挥金如土进高等养老院,却一年到头不见人影,也算不上是孝顺。


    时光一去不可回,唯盼在有限的时间,我们能真正令老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