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方式> 奋斗多年,父母还是进了养老院
  • 奋斗多年,父母还是进了养老院
  • 2022-06-17 22:17:39


  • 01、

    俩儿子一个上清华、,

    但他们的最后还是进了养老院


    李老今年70岁,老伴儿68岁。


    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李老的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并取得了高学历,如今都在北京定居


    李老和他老伴儿的空巢生活过了将近10年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他们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他们还经常出门旅游,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越来越感受到垂暮生命的重荷。


    李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


    他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


    2017年年初,李老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120急救车。前脚刚被送进医院,留在家的老伴儿就躺在了地板上。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她,喊来120,接着老伴儿也被送进了医院。


    他们不是没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


    以他们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负担。


    两个孩子都在北京买了房子,都是150平方米左右,按说也够住下李老和老伴儿了,但孩子们都不主动开口请他们去住。


    他们好不容易在北京立了足,过着还算体面的“小康”日子,做父母的也不忍心扰乱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成功的心理抹上一道阴影。


    现在看来,对于暮年生活,李老和老伴儿都太过乐观了。


    当年,他们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


    起初,因为彼此无扰,他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


    但是,他们没有料到,自己的身体会垮得这么快。


    上次突发的身体危机,让李老和老伴产生了一个共识: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至少最终的那个时刻,会是双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彼此看得见对方,一同闭上眼睛。


    在医院里,他和老伴儿做了一个决定——住进养老院去。


    去养老院,应该是他和老伴儿的最后一站了。


    也许真的是走到人生的尽头了。


    离开家时,李老和老伴儿仔细想了想,要从这个家带走的,好像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除了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唯一值得带在身边的,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


    人生前一个阶段积累下的一切有形的事物,都带不走,也不需要带走了。



    02、

    有一个瞬间,

    才突然发现,父母已经老了



    朋友W把文章发给我看,同时附了一句话:


    看来是真的老了,看了莫名的心塞。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感慨万千。


    十多年前,他从农村老家考出来,一路奋斗至今,终于在大城市里立住脚跟,可因为父母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爱人也很难接受年迈且来自农村的父母。


    他的父母至今仍然生活在老家的山上。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们重新修了一栋房子,偶尔回去看看。


    他把父母带到大城市里,陪着他们逛公园,一路上爱人都在不停催促他们跟上来。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母去赶集,父母催他跟着走的场景.


    谭哥说:就那一个瞬间,他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老了。


    过年时,我另外一个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个事儿。


    那几天,她父亲突然住院,她基本都待在医院里陪护。


    同一个病房有一对八九十岁的老人。老爷爷生病了,老奶奶照顾他。


     一看都是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不错。


    据老人讲,他们有一儿一女,而且都十分优秀,很早就出国了,在美国读完常青藤大学后,全家定居国外。


    这么多年过去,也没回来几次,他们连孩子们的样子都有点记不清了,更别说生病时在身边了。


    同学说,她爸听完后默默嘟哝了一句:幸好女儿没那么优秀,现在还能守在身边。


    03、

    老龄化其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管是李老和他老伴,还是我同学在医院里碰到的老夫妻。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现在有个特别残忍的说法,叫 “丧子/女“式养老。


    中国人传统的“养子防老”,在当代社会的巨大流动性面前,已经几乎完全崩塌。


    当许多在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抱怨梦想还未实现的同时。


    他们的父母,已经默默的在家乡迈入了老年。


    甚至,许多年轻的90后还没有意识到,就在他们马不停蹄地奔向30岁时,他们的父母也在悄悄地办着退休手续。


    煽情之外,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背后的问题之巨,世界上绝无仅有。


    1999年,中国60岁以上占比10%,到2017年底提高到了17.4%。



    根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目前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接近2400万,占整个老龄人口的11%;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年轻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自然增长速度。


    与欧洲、日本等老龄化同样严重的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是“人口海啸”。


    而可怕的是,不管是老人自己、还是我们甚或是整个社会,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的父辈多数是从共和国一穷二白的时代走过来,大部分都不可能像文章开头的李老夫妇那样拥有充裕的退休金和完善的医疗保障。


    尤其是身处农村的老人,他们不仅面临孩子不在身边的空巢养老,还面临更为可怕的未富先老。


    中国现有的养老金制度,是用现在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集体供养现在的老人。


    以前我国有人口红利,根本不愁年轻人不够,所以养老金不仅能正常运转,而且还结余多。


    一直到2014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第一次出现了赤字。


    到了2016年,养老金亏空已高达5086亿元,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接下来的2017年,仅一年时间中国就增加了一千多万60岁以上老人,假设平均每人发2万元养老金,那就是新增2000亿人民币养老金要发出去。这已经是2017年腾讯+阿里+华为的净利润之和了。


    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统计,2014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23930,是2000年的3.24倍;农村老年人平均收入7621元,是2000年的4.62倍。


    与此同时,全社会的财富(GDP)相较于2000年翻了近10倍,这也意味着老年人的实际收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稀释了。


    更何况,一年几千元的收入,即使在农村,也根本不够花。而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和新农合等覆盖面和保障面并未达到预期。


    许多留在农村的老人生病了,为了省钱,往往并不告诉子女,而是自己买点药对付。


    我们看新闻,超市食用油打折,会引来几千老年人排几小时队,我们往往无法理解,就几十元至于这样么?


    其实如果你现在每个月的收入降到老人们养老金的水平,同时你的身体也已经老去,你也有很大概率会这么做。



    04、

    在大城市里奋斗,

    前进的每一步都痛不欲生,

    但退一步很可能会抱憾终身


    有时候,我甚至不敢去想到我们老的时候会怎么办。


    假如科技和社会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飞越,以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当我们老了,那时候的年轻人很可能已经没办法养活我们这群老人了。


    我们现在抱怨大妈大爷们老了还跳广场舞,到我们那一代,很可能连广场舞都跳不成了。


    这个趋势不改变,总有一天我们会等来这样的文章:


    《第一批八零后、九零后已开始工作到老死》。


    就因为这样存在这样的可能,所以我们许多人对未来充满焦虑。


    我们生怕自己会像父辈一样“未富先老”,辛苦一辈子,到老了还要为养老金发愁。


    我们更希望能趁着年轻,尽量再往上爬几个台阶,再实现更多的财富积累,用今天的付出,去换取明天可能的轻松。


    所有人都告诉你,大城市更适合奋斗。


    所以,我们背井离乡,来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乃至武汉、成都、重庆……


    在光鲜亮丽、灯火辉煌后,用尽全力来拼搏。


    以至于,很多时候都忽略了独自在家乡慢慢衰老的父母。


    我们以为父母可以一直照顾自己,但其实父母比你想象中还要老的快。


    我们一直躲在他们的屋檐下避雨,如今自己已经到了要成为屋檐的时候了。


    却离家万里,自顾不及。


    总有一天,我们需要面对这个被许多人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问题:


    你在大城市打拼,留在老家的父母怎么办?


    说实话,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个问题,在现阶段是没办法完全解决的。


    离开或者留下,无论站在谁的角度,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


    在大城市里奋斗,前进的每一步都痛不欲生,但退一步很可能会抱憾终身。


    而即使,有一天你奋斗成功了。


    也需要父母的身体能等着你去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毕竟在我和周边人的身上,已经有太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情故事了。



    05、影响对父母关心的,

    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有没有那份心


    在我看来,你在大城市打拼、父母留在老家的问题虽然没办法完全解决,却有相对最优解。


    那就是在你现有条件下,尽量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的陪伴


    这世界上很难有财务的绝对自由,但却有相对自由。


    你在大城市里挣的工资相对于大城市的房价而言,可能并不高,但相对于老家的物价却肯定不算低。


    你之所以留在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里机会多、工作好找、收入更高,在这里能让你挣到比在老家更多的钱。


    所以,用你在大城市里挣得钱,为你父母在老家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


    要远好于你回到老家,却还要父母帮你操心经济问题。


    比如我一个在香港工作的朋友,每个月工资两三万港币,在香港就是普通收入,离在香港买房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他用一两年的工资,就可以回老家为父母在县城里买个小两居,让他们安度晚年。


    这种经济收入上的不平衡,我称之为“城乡剪刀差”。


    利用好了这种剪刀差,可以很好地为父母在老家提供更优越的生活,免去自己的后顾之忧。比如:


    1. 如果可以,最好能在老家为父母买一套/新盖一个房子。

    2. 记得为父母购买社会保险。

    3. 开始带父母每年去做一次全身体检。

    4. 有条件时最好能安排父母每年来城里住一阵。

    ……


    说完了物质上的保障,我们再来说精神上的陪伴。


    这也是让许多人最终放弃大城市里的工作,回到老家的根本原因。


    但我想说的是,不要把在城里打拼和对父母的陪伴割裂开来。


    你真的以为,你在城市里工作,千山万水,就没办法陪伴父母?


    很多人和父母住在一起,才真的是互相嫌弃,哪有什么陪伴可言。


    陪伴除了共同生活,更重要的应该是“相互交流”。


    有些人从大城市回到老家,一下子放松下来,每天忙着游山玩水、和同学聚会,或者回到家匆匆吃完饭,就逛淘宝、玩游戏去了,一天也懒得跟父母说两句。


    这真的不叫陪伴。


    甚至有些人,因为和父母住在一起,受不了父母对其个人生活的管控,更受不了父母唠叨,整天整天不回家。


    这样的陪伴有何意义?


    人老了,没人说话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你可以没事多跟父母打打电话聊聊视频,除了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最近又有什么计划,想些什么问题,聊聊老家都发生了什么事,这才是在做交流。


    除此外,更要珍惜难得的相处机会,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要自己玩自己的手机,不要只顾着聊自己的事儿,更不要嫌父母唠叨,你得让他们感到,你是在用心地和他们沟通,在倾听他们的声音。


    而以上这些,都跟你在不在大城市打拼没有太大关系。


    古人之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是因为那时候的交通的交流方式太落后。


    出个省要走一两个星期,寄封信要寄一个多月,这种条件下,你想跟父母交流沟通也做不到。


    但现在我们的交通交流方式如此先进,真有急事坐飞机回趟家也就是半天时间。智能手机、视频、微信、QQ等更可以让你和父母实时进行沟通。


    这种情况下,影响你对父母关心的不是你们之间隔着的千山万水,而是你有没有那份心。


    06


    最后,推荐大家去看一看华为教父任正非的一篇文章《我的父亲母亲》,感人至深。


    他在深圳创业,一手创立了华为这家举世瞩目的世界500强企业。


    他的父母在云南老家,但他却一直未能很好地照顾他们,


    父亲去世后,他母亲在独自一人居住,在有一次去菜市场买菜时出了车祸,当场身亡。


    任正非甚至没有来得及见到老母亲最后一面,留下终身遗憾。


    在文中他写道: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残酷。


    所以,希望在外奋斗的年轻人,心里一定要装着父母。


    说来说去,我们努力了这么多,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也不要对父母留下愧疚。


    延伸阅读:


    我为什么不答应父母去养老院(不服来辩)


    01


    安徽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了,患上了胰腺炎。本来就年老体弱,谁没个大病小病的?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照顾自己并且治疗费全出,大儿子却不闻不问,不仅医疗费不给,连生活费都没有。


    小儿子却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自己大哥已经成家立业,家庭责任很重,自己还单身一人,自己把母亲照顾多一点也应该。


    可老太太却觉得自己对不起小儿子。


    于是在某天晚上,趁着儿子熟睡,老太太独自出门,,一头扎进了冰冷的河水,以为这一去儿子就一身轻松了。


    幸好路人及时发现,警察及时赶到,才从水里救出了垂死的老人。可是老人被救以后,泣不成声,不停重复这样的话:


    “我生病了,儿子负担太重,我活着是负担。”


    虽然不想盖帽子,但老太太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孩子还小,父母的作用就是养育孩子成人;


    孩子长大了,如果自己再也不能承担家庭责任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没用了,那还不如一死了之,也算是对孩子做出的“贡献”。



    02


    《奇葩说》最近出了一期,节目的辩题是:如果父母和老伙伴要去养老院,作为孩子你会支持吗?


    撇开该不该支持这样的争议,马薇薇道出了一个社会现实:


    “我们特别懂事的父母,在感觉到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懂事儿地做出一个选择,就是离开这个已经经营了六七十年的家。”


    我们经常称赞中国的孩子很懂事,其实,没有懂事的父母,哪里教得出懂事的孩子?只不过对于父母的“懂事”,其中裹夹着多少无奈和辛酸。


    大家看看《桃姐》就知道了。


    桃姐与罗杰虽然只是主仆,但一个是年过四十依然独身、再无其他亲人的少爷,一个是已经在这个家服务五十多年的佣人,他们的关系,不是母子,胜似母子。


    罗杰想要吃牛舌:


    “我已经很久没吃过牛舌了。”


    桃姐摊开手,直截了当地说:


    “既然这么久没吃了,就别再吃咯。”


    但是桃姐第二天还是悄无声息地买好材料,准备妥当后开锅:焯水,调料,烧煮,慢炖,一步一步煮出最够味的样子。


    这是桃姐持家有道最充分的证明。


    可是煮完牛舌不久,她就中风晕倒,被送进医院。罗杰赶过来看她,想给她请个佣人,桃姐突然提出自己要去老人院。


    “老人院多少钱?”


    “你喜欢住老人院吗?”


    “是呀,老人院多少钱?”


    “那倒不用,我帮你出吧。”


    “不用,我有钱,我自己付。我有钱。”


    她哪里舍得离开这个家?她何尝不想让“主人”帮自己出钱?只不过是不想麻烦“主人”罢了。


    其实,在如今中国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大多扮演着桃姐这样的佣人角色,为子女这个“主人”任劳任怨,不求回报。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还是会有家长的尊严,可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心理的强弱开始互换:孩子越来越茁壮,父母越来越蹒跚;孩子的心理也越来越独立,父母越来越脆弱。


    以前孩子一天给父母问三百个问题,父母再累,总会耐心解答,不抱怨恨;


    现在父母一天问孩子三个问题,孩子都会嫌烦,进而喝斥父母,从来不觉得心有愧疚,反倒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越来越小心翼翼,不敢说错一句话,不敢做错一件事。


    孩子真的怨恨父母了吗?肯定不是。就像桃姐的“主人”罗杰,虽然没有给桃姐什么好脸色,但真出了什么事,还是非常愿意担当起做“孩子”的责任。


    正是因为爱意浓,所以责备深。但一方的责备,容易让另一方误会:


    我真的不该打扰孩子了。


    多少家庭伦理悲剧的发生,不是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赤裸裸的互相埋怨与攻击,而在于这种爱意表达的错位。


    图片来源:《桃姐》


    03


    有的父母被逼离开孩子,当然也有父母很有能力,愿意自己独立生活。


    有个知乎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他的父母非常洒脱,从小到大最喜欢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啥时候才能脱手啊。”比如请他们带孩子,他们每天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你给我找了多少事!”


    一旦孙子长大了,他们又可以恢复以前的生活,半年在家休整,半年出门旅行。


    当儿子提出他们一定要跟他住,起码也得住一个小区,一碗汤的距离,他们嗤之以鼻,理所当然地提出自己住:


    “我们有钱有房有养老金,要你的干嘛。”


    因此,他们自己找了个养老小镇,环境幽美,医疗设施也完善,周边房价也在蹭蹭往上涨,周围都是同龄人,每天玩的都是新花样,生活有滋有味,一群老年人就像焕发青春一样,还跟儿子说:


    “你如果非要和我们一起生活,就到这里来和我们一起住。”


    儿子看到父母如此独立,心情虽然有点空落,但总体还是支持。结果有一天边开车边跟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她还是说漏了嘴,说爸爸现在在住院。


    他立马连车都开不稳,询问到底怎么回事。


    他妈说:“当时我真的慌了神,就一个人,也没别个帮手。”


    “那你怎么不告诉我!”


    “告诉你你也来不了,还让你担心干嘛。”


    “我最起码可以帮你拿主意啊。”


    最后他妈叹了口气,说:“也对哦。以后咱们还是得住一起。不住一间屋子里,最起码也得是一碗汤的距离。”


    儿子故意讽刺说道:“你们不是很牛,不要住在一起的吗?”


    “不行了,老了得在一起。”


    老人是人,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但最重要的属性还是老。即使多么想放飞自我,多么想特立独行,老了就是老了,很多事情,就是有心而无力。


    住养老院,跟别的老人在一起,也许可以得到更专业的照顾,更对等的交谈;但跟孩子在一起,得到的却是贴心的照顾,看到的是生命的热闹,老年的心境,也能一点一点延缓。


    图片来源:《步履不停》


    04


    在那一期《奇葩说》里,范湉湉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她爸问她:“女儿,你想要怎样的父女关系?”她回答说我想要朋友那样的关系。于是范爸爸真的像朋友一样,给女儿足够的自由,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怎么打过电话。


    结果有一年大年三十,范湉湉回到家里,发现爸爸妈妈两个人都不在,去旅游了。她立马打电话给父亲,说出了自己的被忽略的感受。


    她爸问她:“你现在不是挺好的吗?”


    她狠狠地说:“我不好,我非常不好,我一点都不好。我需要爸爸妈妈。”


    爸爸哄了她整整一个月,最后说:“好,我错了,我现在决定做回你的爸爸。”


    于是他重新做起了爸爸的职责:经常去女儿家看她,给她看小猫,逢人就说自己现在是一个特好的爸爸。


    父母以为我们长大了,可以离开我们,但对于子女来说,没有父母的家,哪里还是自己的家?


    蔡康永说:“老人比我们多的是什么?老人比我们多的是人生的历练,你看过的东西他都看过了,而他看过的东西,我们还没看过。


    他们现在想要选一个他们还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我们所说的美好的家庭生活也好,含饴弄孙也好,家人互相争吵、完了依然在一起也好,他们都经历过了。”


    图片来源:奇葩说

     

    父母,正因为你们经历过了这些:


    我们失恋了、失去工作了,正对人生前途迷茫,你们可以告诉我们路在何方;


    我们生小孩了,不知孩子哭了闹了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从旁指点一二;


    我们病了,累了,希望有个归宿,家里永远亮起你们还留着的灯光。


    你们说:你可以来养老院看我,我给你意见。


    不,很多时候这不是意见的问题,而是一种归属感的问题:父母在身边,就是我们最大的归属感,也是我们最牢靠的安全感。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可是我们永远都知道:无论我什么时候倒下,都有父母守候着我们,紧紧地把我们抱住。


    这就是家存在的意义。


    爸,妈,爱我,别走!




    文章来源于网络,部分内容有编辑整理。

    版权声明:“华欣泰咨询”所推送文章,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谢谢!


    推荐阅读


    • 老男人装逼手册

    •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钱?

    • 中国未来真正的20个商业模式(越读越震惊)

    • 中国人为什么要续家谱?

    • 2018年,最值得投资的十大行业版图!



    ——END——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华欣泰咨询公司服务范围:


        ● 编制及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交通影响评价、(资金)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用水节水评估、项目后评价报告等;

        ● 专题研究、产业规划研究、价值投资分析、行业研究等专业咨询服务;

        ● 产业地产策划,包括养老地产、产业地产、旅游地产、农业地产等;

        ● 专项资金申请、政府资金扶持补助服务;

        ● 项目投融资及咨询;

        ● 股权投资、上市募投、境外上市;

    欣泰咨询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755-25932573   18038216652

    在线邮箱:409784311@qq.com

    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清水河五路一号腾邦大厦A座四楼

     公司网址:http://www.hxtzi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