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养老方式> 当老人提出要去敬老院时,这篇文章说的令人口服心服,让人泪奔
  • 当老人提出要去敬老院时,这篇文章说的令人口服心服,让人泪奔
  • 2022-07-31 04:52:34
  • 点击上方“亲仁书屋关注我们

    作者:木瑢

    同学来电话,正在为要不要把妈妈送敬老院而烦恼,听了她的情况,我说不。

    同学妈妈八十三,耳聋,眼花,走路较慢,多年的关节炎,但可做到生活自理。现在老人和同学住在一起。她们家住六楼,复式,但没有电梯,这样老人就没办法下楼散步。因为是新小区,也没有老邻居来往。白天大家都去上班,就留老人一个人在家。工作得闲时同学想打电话,老人又听不清。有一天老人提出要去敬老院。同学着了慌,忙问为什么。老人没说原因,只是说:“敬老院可能挺好的,我在电视里看到的。”这以后,她常常看到妈妈呆坐着独自垂泪。

    老人一生坚强,极不愿意麻烦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女。她坚持要去敬老院,并且打电话给在国外工作的小儿子。这个小儿子倒是极力主张妈妈去敬老院,认为那里的老人多,大家在一起有共同话题,不会寂寞。只要找到条件好的敬老院,医疗和护理可能优于家中。于是他每日打电话劝说大姐,而且提出由他负担费用。他是在担心敬老院的高价收费呢。看着每日心事重重的妈妈,同学犯了难:到底要不要送妈妈去敬老院呢?

    这时,妈妈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没想到妈妈见到老朋友就开始呜咽:“我要到敬老院去了。我要去了,你要记得到敬老院看我哦!你一定要答应我哦!我要去敬老院了。”老朋友比母亲小几岁,性格开朗,此时也禁不住哽咽,忍住泪,嘴巴凑在老人的耳边大声问:“为什么呀?”老人说:“我不能给小辈添麻烦,不想给大家添麻烦。”两位老人聊了一下午,同学总算搞清楚了情况:原来是老人看到外孙带女朋友回来了,她在担心外孙没有能力买房,想给外孙腾房子呢。同学心里做出了决定:不送妈妈去敬老院!

    亲爱的同学,要是我,我也不会送妈妈去敬老院。人是需要亲情的。敬老院的条件再好,我也不放心。我要天天看到妈妈。最主要的是,妈妈要天天看到自己的子女。每天在一起,相互的气息交流着,包裹着,老人的心里才踏实。这是人性所决定的。孤儿院的条件也很好,你会把你的孩子送去吗?想想把我们的孩子送去幼儿园的情景吧。你能确定你的妈妈喜欢那里吗?你对敬老院的护工了解多少?敬老院里老人是多了,但你确定你的妈妈还有和陌生人交往的能力吗?

    心理学认为: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只能是年轻的时候结交的。这就如同胶水,黏合力是有时效的。把老人送进敬老院,就好比在冬天把一株古树从它原来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来移到新的地方,即便这个新的地方再好,也是对树的一种伤害,因为你已经割断了它的根茎,更因为冬天根本就不适合移植树木。养老院,无论它条件多好,它始终不是家。心理学证明,老人心灵的慰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际关系网。而这两点也正是养老院所缺失的。那里没有儿女直接的关怀,没有孙辈天真的笑脸,它再怎么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

    把老人送进敬老院,就会破坏老人固有的人际网。老人在他原来居住的地方已建立一大群朋友关系,而去养老院无异于要对这些朋友说再见了,这对于体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老人来说是多重的负担啊!

    想过父母为什么愿意去养老院吗?据统计,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实是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可儿女就能心安理得地将老人送出去吗?

    我无法接受敬老院,无法接受和家人分离的做法。我想在这这件事情上是有个体差异的。我就是一个恋家的人。上大学时,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身处一个陌生的群体,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流眼泪。就算是工作以后的出差,华灯初上时,看着车水马龙,想着我的家人在千里之外,我就不免伤感。

    要知道,。老人和老人之间是会争斗的。你可能无法想象:如同没有父母保护的孤儿,敬老院里也存在弱肉强食的现象。法国女作家的《要短句,亲爱的》中的妈妈,为了不让工作繁忙的子女们担心,毅然卖了自己的房子走进敬老院。这位昔日受人尊敬的教师,曾温和地指导女儿写文章时“要短句,亲爱的”的知性老人,在敬老院里不堪他人的轻慢,只得拿出珠宝首饰向他人炫耀,以此显示自己的力量。

    我身边的许多人曾豪迈地说:等我老了就去敬老院,不给子女添麻烦。等到老了你试试,还能如此豪迈,我敬佩你。越老越依恋亲情,越老越依恋子女。我认为,把老人送进敬老院是违反人性的。

    但如同世间的许多事情一样,有时送老人进敬老院实在是无可奈何。

    到底该不该送老人去敬老院?我觉得应该根据老人各方面的情况具体分析。可将老人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老人还有生活自理能力,我想应在家养老。熟悉的家,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老邻居、老同事。住在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房子里,见到墙角的书架你知道那是第二次加工资买的,而那个桌角的油漆则是儿子二年级时用小刀刮的。举目望去,比比皆是温馨的回忆,感觉年轻就在眼前,感觉自己不老。第二阶段,老人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小中风。理智尚清楚,情感反应正常,更加依恋家人和孩子。我想,这时可在家中请钟点工帮忙照顾。

    第三阶段,老人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如植物人。已无清醒的自主意识,无法辨认亲人;同时,子女也已进入风烛残年,无法照料老人。这时只能去敬老院了。

    所以,当你的父母老了,当他们提出要去敬老院了,当你开始考虑是否送父母去敬老院时,我建议你:

    第一,了解老人的真实意图,搞清楚老人是真的自己愿意去吗?有时老人是为了不给小辈添麻烦,而有时只是赌气。有时是试探,而有时只不过是一时的想法。这时你顺着老人的意思,那就会伤了老人的心。

    第二,认真分析:家里真的抽不出人照顾老人了?多年前我看过一个法国电影,一位很有天分的女程序设计员,当发现她的母亲(一位天才的话剧演员)患上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后,在如何照顾妈妈的问题上与男友产生了分歧。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最终她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辞去了这份重要的工作,陪伴在妈妈的身边。是的,工作还会有别人做,且来日方长。可妈妈只有一个,且已时日无多。亲情无价。值得欣慰的是,前不久有报道说,一位老板放弃了生意,专门在家照顾瘫痪的老母亲,令人钦佩。

    第三,陪老人一起住敬老院。这是我一位同学的打算,我觉得很好,可以推荐给大家。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用一生来报答。我们应该在父母的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文章来源:


    作者及内容简介:

    木瑢,1956年生,职业女性。作者未成年时失去父亲,在母亲的呵护下幸福成长。羽翼丰满后,尽心孝养母亲,却仍在母亲走后,感到有许多不周全之处,心怀惭愧,也实在是爱母心切所致。她曾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责消沉,但最终想到这样一个出口,将自己的经验及反思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好儿女最该知道的:关爱父母完全手册》是一本写给子女的智慧锦囊,是我们孝养双亲时一本较为完备的参考手册。这本书从饮食起居、身体健康、三代关系、婚姻情感、自信心及安全感的建立、负面情绪的转移、生命潜能的开发等方面,详细讲解了老年人的现状、存在的潜在问题,以及所需要的支持和解决的办法。

    50条建议,253条温馨提示,给亲爱的父母最贴心的关怀。

    亲仁书屋活动链接

    1.亲仁游学暑期招募

    2.特别通知| 王宝林大医来京讲课、义诊


    亲仁书屋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圣贤教育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长按二维码 添加关注

    获取最新免费赠书及其他福利

    QQ:2655583442

    电话:010-81526171/18911419762

    淘宝店: https://qinrenshuwu.taobao.com


    老祖宗的养身智慧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选看幸福人生系列图书。